本文转自:咸宁日报
让知识生长 助生命绽放
——记鄂南高中教师蔡忠振
本报记者 黄柱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鄂南高中教师蔡忠振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学科教师,更是一位富有教育情怀的引路人。他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生物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与方向。
讲的是方法 启的是思维
“上好课”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也是蔡忠振始终坚守的教学底线。作为高三年级的生物学科带头人,他深知高考的压力与挑战。但他并没有因此将课堂简化为知识堆砌和题海训练,而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构建起一套科学、系统、富有层次的课堂教学体系。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蔡忠振注重知识的整合与拓展。他不仅讲解课本知识,还结合前沿科技、生活现象,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在讲解“细胞结构”时,他会引入最新的细胞成像技术,并通过类比现实生活中的建筑结构,让学生理解细胞各部分的功能和协作关系。他常说:“知识不是孤立的点,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教学方式上,蔡忠振善于利用多媒体、虚拟实验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他制作的微课视频曾多次在“咸宁市教育信息网名师课堂”中展播,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启发式教学,善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他的课堂,既有严谨的知识传授,也有轻松的互动氛围,真正实现了“教有法、学有趣、考有度”。
养的是习惯 燃的是兴趣
如果说“上好课”是基础,“好上课”则体现了蔡忠振教学艺术的升华。他深知,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和兴趣培养的关键期,因此他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好上课”作为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手段。
在实验教学方面,蔡忠振大胆创新,设计了一系列贴近生活、富有挑战的实验项目。例如,在“DNA提取”实验中,学生们从新鲜水果中成功提取出DNA,亲眼见证遗传物质的形态;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他们亲手将植物组织培养成完整植株,感受到生命的奇迹;这些实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除了实验,蔡忠振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特色活动,让生物课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与生活。例如“生物模型建构”活动中,学生们利用彩泥、纸张等材料,将抽象的细胞结构、人体器官等转化为直观模型;“植物书签制作”活动中,他们采集校园植物标本,制作出兼具知识性和艺术性的书签,提升了审美能力和科学素养。
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教学目标。
教的是知识 育的是情怀
“课上好”不仅是指课堂效果好,更是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了真正的成长与发展。蔡忠振始终坚信: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问题的提出者、实践的探索者。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例如,在“高度近视发病率调查”中,学生们自主设计问卷、实地走访、分析数据,最终形成调查报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健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在“传统发酵食品制作”活动中,学生亲手制作泡菜、果酒,从食材选择到发酵控制,全程参与。他们不仅掌握了生物学知识,还感受到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蔡忠振带领学生前往黄鹤楼酒业有限公司的研学之旅。同学们在酒厂中观察酿酒全过程,与技术人员交流,并将课堂上学到的微生物发酵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蔡忠振的教学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他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成绩优异,更具备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正如一位学生所说:“蔡老师的课让我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明白了科学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生活中的发现。”
红腾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